引進節目本土化的文化思考
  ——以湖南衛視《我是歌手》為例
蘇茜茜
(南京師範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江蘇 南京,210046)
  摘  要:湖南衛視引進了韓國MBC電視臺的《我是歌手》節目,並且根據國內受眾環境做出本土化的改動,節目播出後受到了較好的反響。本文筆者針對這類國外節目模式的引進以及在本土實踐的效果,從韓流文化本身到文化符號、文化生產方式和文化消費方式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我是歌手》;文化;本土化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3-0075-02
  韓國《我是歌手》節目是MBC電視臺2011年推出的頂級歌手真人秀,每一個來參賽的選手都是韓國樂壇的高手(出道時間最長的有34年),到現在已經推出了兩季,湖南衛視的節目模式和第一季相類似。
  在韓國本土,《我是歌手》在帶來較好的收視率的同時也讓很多逐漸淡出大眾視線的歌者再一次走進大眾的視野,正是這種成功雙贏的結果吸引國內媒體的註意。湖南衛視版本《我是歌手》從節目模式到節目形態、節目編排、拍攝手法,從我是歌手的字體顏色跟數字“7”的強調到選手與觀眾的選取等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韓國原版節目。並且在此基礎上,針對國內受眾,做出了某些方面的調整,本文針對這種國外模式引進之後在本土的實踐從文化角度進行研究。
  一、韓流文化與本土文化
  隨著韓流文化在大陸地區的不斷升溫,越來越多的韓國節目在中國擁有固定受眾,這也為國內引進節目模式打下了一個基礎。到目前為止,很多韓國熱門節目都被國內電視臺買了版權,比如《不朽的名曲》、《兩天一夜》和《爸爸,去哪兒啊?》。《我是歌手》也是其中之一,並且較快的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在了國內觀眾的面前,湖南衛視在2013年1月18日播出了第一期節目。本文從幾個角度來分析該節目面對這些差異的時候根據不同的文化背景做出來怎樣的調整。
  1.節目內容。湖南衛視的節目模式較大程度上借鑒了韓國原版第一季的模板,從一開場的問題“聽到參演這個節目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到第一期的主題是演唱自己的歌曲,乍一看湖南衛視版本跟韓國原版一模一樣,到主持人是參賽選手之一的設定都有類似的地方,所以從整體上來說,湖南衛視的《我是歌手》不僅從節目模式上都較大程度的照搬了韓國的原版,並未作出較大的改變和創新。
  從節目內容來說,最大的吸引點就在於歌手的選歌,對於韓國原版來說雖然有中文字幕,但是缺少了國內觀眾對於歌曲本身所帶來的跳出內容的共鳴,而國內版本的最大制勝點也在於此。湖南衛視版本的選手通過每一首歌曲的演繹,逐漸形成自己在這個節目中的風格,淘汰的緊張感讓選手對於每一場的選曲以及演繹方式都必須不斷突破,從而觀眾對於他們的期待感也會不斷上升。
  2.選手的選擇。湖南衛視版本的《我是歌手》除了黃綺珊是大眾不太熟悉的歌手之外,其他選手都較為被大眾所熟知,從網絡搜索量跟引發的話題討論量來說,黃綺珊成功的表現讓自己的關註度提升。在韓國原版裡面這類聲音很棒、出道較久、逐步淡出大眾視線的歌手不只一兩名,而在國內只有黃綺珊一個算是這類,這可以看出湖南衛視節目組的考量。《我是歌手》在國內算是很新穎的一種嘗試,需要靠參與選手來提高關註度,如果一開始就選擇一些受眾面較窄的選手,會降低整個節目的一開場的期待度。第一場的齊秦、羽泉、尚雯婕、沙寶亮等國內實力派選手的亮相立刻吸引了媒體和受眾的關註度,事實上這樣的組合最後的確給湖南衛視帶來了較好的收視。
  每一個選手是從大陸、香港、臺灣三個不同地區來,大陸地區占絕大多數,同時會有一到兩個港台歌手。這樣在照顧到主流受眾群體的同時,增加了港臺地區對於該節目的關註,可以看出節目組想要逐步將節目打造成一個中國頂級歌手真人秀節目。有消息稱,臺灣的《我是歌手》也正在加緊籌備中,可以看出國內版本的好收視已經吸引了臺灣地區電視臺的關註。
  3.跨文化傳播。近些年,隨著電視臺韓劇播出分量的加重以及歌曲《江南style》的風靡,韓流文化越來越被國內受眾所熟悉,帶動了整個韓國文化在中國的發展。韓國很多明星、電視劇和綜藝節目也擁有了固定受眾,有字幕組會定期按時更新節目,較為受歡迎的電視劇或者綜藝節目一般在韓國本地放送結束後不到半天就有中字版本,韓流文化正在通過網絡迅速滲入我們的生活,也正是這樣才會將很多節目引入國內。
  同時,我們要意識到這樣的跨文化傳播不僅僅存在於韓國跟大陸之間,國內版《我是歌手》通過努力也將自身的影響擴大到整個中國地區,臺灣綠營的政治人物也說這檔節目是“入島、入戶、入心”。
  二、新媒體時代下新的文化生產方式與消費方式
  數字媒介不僅增加了信息之間的交互性,也增加了傳播者之間圍繞著信息的內涵和外延的交互性,以及傳播平臺和傳播系統之間的交互性[1]。新媒體時代下的中國電視節目,需要學會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結合,強調受眾的反饋,從多個方式來吸引關註,從而提高收視率。這對於湖南衛視《我是歌手》節目組也是必須思考的問題,不僅僅將目光放在電視節目製作上,也需要通過新媒體來創造更多的影響力。
  1.微博宣傳。當媒體發佈信息被用戶關註之後,通過用戶轉發給各自的關註用戶,而其關註者又有大批的跟隨者,如此便使得信息得到裂變式連續大範圍地推送,實現短時間內的病毒式傳播[2]。這種基於微博的病毒性傳播對於《我是歌手》節目的推廣跟宣傳起到了較好的作用。《我是歌手》節目組開設官方微博,通過官方微博來發佈最新消息以及接收受眾反饋,對節目感興趣的微博用戶可以通過關註官方微博來即時接收最新訊息和互動交流。微博作為一種新的文化生產方式而被傳統媒體所重視,越來越多的傳統媒體加入進來,把這個平臺當做自己在新媒體時代的一個重要陣地。《我是歌手》的官方微博可以發佈最新消息,給對一些內地觀眾不熟悉的明星通過微博先介紹瞭解,提升受眾的期待度,在引發討論的同時擴大影響範圍。
  2.進駐手機客戶端。手機客戶端在近兩年比較流行,隨著手機設備的不斷升級,手機的功能不斷加強,可以拍照、上網、看視頻、查信息等等,開發手機客戶端的媒體也不斷增多。客戶端可以直接明瞭地向受眾呈現相關信息,比如想要訂機票就點開攜程客戶端,想要看視頻就點開優酷或者土豆客戶端。雖然能夠安裝客戶端的手機設備並不是全部,但是隨著移動設備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習慣運用手機上一個個客戶端。《我是歌手》並沒有為了一個節目做一個客戶端,但這並不意味著節目組放棄了客戶端這一傳播形式。節目組通過優酷、奇藝等多家媒體,建立《我是歌手》專區,受眾可以較為方便的通過這些視頻客戶端找到節目的視頻跟信息。也就是手機在個體的口袋里建構起一個機構(as institution)。有了手機就可以獲悉有用的信息,這些信息有時候來自其他傳播者,並以多級傳播的方式傳遞[1]。
  3.和知名網站合作宣傳。除了湖南衛視的網站金鷹網開闢了《我是歌手》的獨家專區以外,愛奇藝跟搜狐等多家知名網站也開闢了節目專區,讓熱門點擊視頻、人氣選手、經典盤點等等都一目瞭然的呈現在受眾面前。受眾可以從知名網站的首頁看到節目專區的入口,有興趣點進去的話就可以根據推薦來瞭解整個節目。
  通過各種不同的網絡媒體,《我是歌手》將節目在網絡中形成的人氣不斷擴大,從而獲益的就是節目本身的收視率。
  三、節目衍生出的文化符號的思考
  《我是歌手》節目結束之後,產生了很多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代表著《我是歌手》節目的文化符號,這些文化符號成為了《我是歌手》節目的一個個標簽。以後湖南衛視推出第二季、第三季的時候,這些文化符號會成為觀眾的關註點以及節目的看點,引發觀眾的期待。
  1.“黃綺珊效應”。《我是歌手》讓所有參賽歌手都又火了一把,不過所有參賽選手中前後大眾認知度差異最大的當屬黃綺珊,很明顯《我是歌手》跟黃綺珊兩個名詞之間已經被建立起了緊密聯繫,並且黃綺珊已經成為節目最具有代表性的選手,正是這種認知度的前後反差,比起冠軍更讓人記得黃綺珊這個名字跟她的代表作品。
  2.故事。每一個歌者背後都有著一段段故事,《我是歌手》選擇的選手對象一般都是出道較久的、經歷了起起落落的歌手們,這些歌手們唱歌前的故事,不僅僅能讓聽眾更好的帶入音樂所構建的情景中,同時也讓歌手自己陷入深深的思考。這一個個的故事加上動人的歌曲,成為節目的一個特色,觀眾需要的不止一副好歌喉,更需要的是唱出來的歌曲中能流露出的情感,故事也就成為《我是歌手》的一個很重要呈現的方面。在成功的塑造歌曲的同時每一個故事也會進入聽眾的耳朵里,用故事來加強歌曲的記憶度跟內涵,成功拉攏聽眾的心。
  3.觀眾作秀。觀眾作秀成為《我是歌手》節目每期都必會討論的部分。太過於誇張的表現反而讓觀眾脫離了歌曲本來已經完全闡述的意境,在韓國原版中捕捉的觀眾陶醉的鏡頭都沒有帶有特別誇張的表演成分,大多數只是閉眼、眼角泛淚、跟著附和歌詞、緊緊凝望歌手等等。觀眾帶有表演成分的作秀是為了讓屏幕前的觀眾更好的感受到歌曲所帶來的震撼,而過於誇張的那種振臂高呼、淚流不止等行為的反覆出現,反而讓觀眾帶離了歌曲本身表達的意境。
  四、總 結
  傳播日漸積累形成文化,文化則通過歷史上可獲得的媒介得以記錄、保存與散佈[1]。《我是歌手》是一檔成功的電視節目,從韓國到中國,可以說是一種文化從韓國來到了中國,湖南衛視通過對於國內市場的正確把握,最終讓國內版的《我是歌手》大獲好評。這種跨文化之間的學習跟交流,對於文化的發展是有好處的。與此同時,電視節目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必須引起註意。首先,觀眾的表演作秀已經成為節目的一個吐槽的點,如果說難以在歌曲的高潮很快速的在眾人之中捕捉到可以將情緒感染並影響屏幕前觀眾的臉龐,那麼找些人來“表演”這種秀也並不是一個會讓人詬病的方法。問題在於,過猶不及,所以在領悟歌曲內容之後進行略帶誇張式的表現較為穩妥。其次,不夠創新也是節目開播以來一直被提到,一味模仿拍攝手法與節目模式,並非節目發展的長久之計,中國版《我是歌手》需要加入創新的元素,比如評比方式跟表演方式都可以進行自己的創新,讓節目帶有獨特的一面,爭取讓節目跳脫出華人圈,吸引更多不同地區的受眾。
  參考文獻:
  [1]    (丹麥)克勞斯•布萊恩•延森著。劉君譯。媒介融合:網絡傳播、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三重維度[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2]    王娟,谷奎亮。電視媒體微博營銷之現狀考察[J]。科技廣場,2012(8)。
 
(編輯:SN00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m14cmmav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